主人公心语
生活中不必斤斤计较,能放且放,才能轻松自在;业务上必须较真,否则就会出岔子、栽跟头。
“科室一台主机无法正常开机,厂家技术人员检查后判定主机控制系统损坏,建议购买新设备。”
(资料图)
“别急,我先检查一下。”很快,一名文职人员手提工具箱来到设备检查室,熟练拆开机柜,拿起万用表开始检查密密麻麻的线路。5分钟后,他找到具体“症结”——设备主机相关元件烧坏,只要购买配件进行更换即可。
最终,这次装备故障,只花费千余元就解决了问题。
这位技术过硬、一锤定音的文职人员,就是解放军第926医院器材科主任、文职人员李泉。提及李泉,身边人都知道他对工作认真较真,标准很高。
有一年,医院申购某新型设备。为了让新设备尽快投入使用,医院派李泉等人到厂家进行学习。学习期间管理相对宽松,但李泉从不放松懈怠,反而主动自我加压,白天请教专家,晚上翻阅专业书籍,周末也不外出游玩,一头扎进设备间对照使用说明书反复研究。
一个月时间里,李泉经常缠着专家,遇到疑惑不解的问题立刻虚心请教、反复实践,直到把问题搞懂,把症结弄透。很快,凭着这股钻劲和韧劲,大到设备原理,小到零件构造和开关线路布置,他都能做到“一口清”“一摸准”。后来,厂家有人向医院反映:“不把问题搞懂不罢休,李泉的敬业态度让人印象深刻。”
如今,李泉已是该院医疗设备维修的多面手。工作中,他始终保持认真较真的作风。
一次科务会上,大家集中反映,一些医疗设备说明书上专业术语较多,阅读理解起来有难度,解决复杂故障时缺少参考。
“可以结合自身维修经验和医疗设备知识,编写一套简易教材,方便大家学习参考。”尽管没有领导要求,但认死理的李泉下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。他连续两个多月加班攻关,听取技术骨干及科室意见,针对同事的疑点、新设备的难点、日常操作维护的重点等,编写了一本设备日常操作与维护的册子。
“这本册子简单易懂,还带有手绘插图,很有参考性。”不少同事反馈,无论科室的技术骨干还是新同志,参照手册就可以解决大部分设备常见故障。
到医院工作至今,李泉填补了医院10余种医疗设备维修方面的技术空白,很多经他维护保养的医疗设备使用多年仍能保持性能稳定。如今,通过严格选拔,李泉走上科室主任岗位。他说,一花独放不是春,下一步他会聚焦科室骨干培养,打造更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。(李雪林 本报特约通讯员 刘德贵)